无论是“医”还是“艺”,都离不开对人的研究。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2020年腔内血管学大会开幕式在上海顺利召开。
腔内血管学二级分委会从2014年创建至今已是第6个年头。无论是“腔内血管学”还是英文名称endovascology,都属于世界原创,而这个“新理念”也在逐年更新中,除了常年常规开的学术内容之外,在今年的大会上,特别创设了医学人文论坛和创新研究论坛。
“医”心一“艺”,行医为人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景在平作为腔内血管学大会的主席,集结了来自医学界、文化界等各领域嘉宾,就医学文化建设新理念,结合自身的理论和经验,共同探讨医学人文的实践重要性与更大可能性。
景在平提出了“技术与艺术相融合、医学与人文相融合、科学与文化相向融合”,而这三个融合最终要达到的,便是“医德为首、医道为本、创新为魂、行医为人。”正如在医学人文论坛上,嘉宾们所讨论的那样——无论是“医”还是“艺”,都离不开对人的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王玉琦认为,作为一名医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要对所有的疾病都有所了解,然后再在自己的专科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自己的人文情怀,思想境界。而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张豫峰则在景在平大色彩块的书画作品前感受到了一种未有的震撼,从中看到他对于生命的解读。
从来没有一个医学大会设有书画展览,将医学人文论坛的空间从三楼主会场延展至一楼的书画展厅,这绝对是一个创新之举。
生于术中创思,乐于画中激情
“我从来不做重复的事。”
创新,对于景在平而言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人生没有一个阶段是相同的,因此学术课题不可重复,书画作品亦是如此。
这位著名血管外科医生、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曾被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中国美术报》授予了“时代艺术家”称号,在文化艺术领域同样也挥洒出了生命意蕴。
不过景在平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画是在手术室中的“如琢如磨”中升腾而出的。那些强烈的大面积的色彩相融相交,无形的力量在相互碰撞中迸发出新的能量,绝对的静止中仿佛能听见远处大江大海的奔腾声,周边嫩芽的破土声,生命正跳跃流淌,触动着观众感官神经最细微的末梢。
医者仁心,艺者诗心,从手术刀法中悟出的生命笔法,在方寸间挥洒,最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这些年,景在平体验了太多从“向生而死”到“向死而生”的生命转化,无论是手术刀还是画笔,都是他与生命的对话。
“血脉有形吗?”
“有形!”
“气脉有形吗?”
“有形!”
“络脉有形吗?”
“也有形啊!”
“那生命然像有形吗?”
“无形,落笔的那一刻什么也不想,笔随心走,无法无形。”
这种强烈的生命感自然是无形可依的。所谓大象无形,景在平的画靠的是一口“气”,一种宇宙根本,生命原始的东西。
“自然是生命的本源,生命是自然的具体体现。”在接受采访时,这个严谨的医学专家阐述着他与生命对话的方式,最终用一句“融合医艺于生命”点出了落刀起笔之源。
医和艺就像心脏的“缩”和“舒”,自然得不能分离。起不知为何画,终不知画什么,这无法无形亦无界,这大约就是他对于自己“生命然象”最“有形”的一种阐释了。
学科发展到今天,从组织到大会,从增设医学人文论坛到书画展览的延展,景在平认为“为人民服务就要增强人文性,学科建设就要有文化底蕴。有人文关怀,有人文性,基础性,爱心性,科普性,文化性,基层性,教育性,培训性,以前没重视,未来要重视。”
毕竟,在未来科学还是要转化为创新研究学科。
文章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yxllysj.cn/zonghexinwen/2020/1022/594.html
医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医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医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医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医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