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同为传统医学,藏医和中医有什么区别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3 03:5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藏医与中医两大医学体系比较 藏医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颗明珠,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及资源分布,融合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等精华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

藏医与中医两大医学体系比较
藏医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颗明珠,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及资源分布,融合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等精华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医学。因此,藏医学与中医学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诊断方法(脉诊、尿诊)等。现简述如下:

藏医与中医脉诊的差别
1、诊脉部位的差异
(1)中医诊脉的部位: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2)藏医诊脉的部位:腕后第一横纹一寸处,即从桡骨茎突下第一皮肤横纹一寸处顺取寸脉、甘脉、恰脉,比中医略偏向肘窝内。
2、寸关尺与寸甘恰命名的差异
中医的寸、关、尺与藏医的寸、甘、恰从音节上看非常相近,但在意义上截然不同:中医的寸、关、尺指患者的脉,而藏医的寸、甘、恰指医生的手指,寸脉为食指,甘脉中指,恰脉无名指,均以指肚接触脉体分别按诊。

3、所候脏腑之差异
藏医的寸甘恰与中医寸关尺所候的脏腑有较大的差异:二者的左寸都候心脏和小肠,右寸候肺和大肠,但甘和关,恰和尺所候的脏腑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由于脾和胃多在人体的左侧,肝和胆在右侧,故藏医左手甘部候脾与胃,右手甘部候肝与胆。而中医则反之,左关候肝与胆,右关候脾与胃;藏医的左恰候左肾和三木赛,右恰候右肾和膀胱。而中医左尺候肾和三焦,右尺候肾和命门。
4、性别与阴阳之差异
(1)就性别而言,中医切脉无性别之分,均先诊左手,后诊右手。藏医则不同,男子先诊左手,后诊右手。女子先诊右手,后诊左手,并且女子右手的寸部候心与小肠,左手寸部候肺与大肠,与男子恰好相反。这是因为藏医认为,心脏的尖部有一孔窍,女子的该窍略朝右侧,男子的孔窍略朝左侧,故女性的寸脉与男性反而候之。
(2)藏医切指的指肚有阴阳之分,即指肚的桡侧面为阳脉,专候脏器,尺侧面为阴脉,专候腑器。中医诊脉也分阴阳,但以一指通诊一个脏与对应的腑。
5、按度之差异
藏医和中医都有轻按、中按、重按之按度,但各自的按法却不同。中医轻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又称“奉”;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为“沉取”,又称“按”;用中等指力按在肌肉上为“中取”,又称“寻”。三种按度是在三指上平等进行的。而藏医的三种按法是在寸、甘、恰三只指上各自进行的,即寸脉轻按皮肤,甘脉适按肌肉,恰脉重按至骨面。
6、脉象之差异
中医把“平脉”的快慢定在一息四至。一息不足四至为迟脉类,如迟、浮、涩等,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类,如促、疾、动等。藏医把正常脉象(平脉)的快慢定在一息五次,即医生平稳的一息间搏动5次。一息五次以上属热症,一息五次以下属寒症。病症的程度与脉搏次数成正比例。
在病脉中,中医一般把浮脉以外感血虚等论治。藏医则认为浮脉是三大疾病中的“龙”,即风或气,该病为万病之友。其多存在于骨骼(骨骼疼痛)、耳部(耳鸣)、皮肤(皮肤骚痒)、心脏(心烦、心躁)、结肠(肠鸣)等部位,故不单以外感论治。藏医与中医在脉象上差异颇多,仅此一例可窥一斑。
7、其他
中医和藏医对诊脉时间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藏医认为清晨阳光未照原野,内热未外散,外寒未入内,静卧未食的阴阳平衡时期为最佳切脉时间。切脉时医生三指的疏密要适中,即三指间各能容一粒小麦为准。藏医对危重病人切定背脉,以此来掌握生死预后。对无病者切七种奇脉,如切孕妇的脉来预测所怀婴儿的性别等。
总之,藏医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对各种病证与脉象论述极为详尽,不愧为藏医诊断学中的支柱。

文章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yxllysj.cn/zonghexinwen/2020/1013/558.html

上一篇:哈维推出的血液循环理论,如何成为人类医学史
下一篇:医学论文撰写如何拟定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