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医学科普图书中的不译智慧以大脑的一天掌控你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11: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引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养生和高品质生活,医学科普文章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并见诸于各大报刊等读物。相较于专业医学文本的晦涩难懂,医学科普文本通俗

引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养生和高品质生活,医学科普文章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并见诸于各大报刊等读物。相较于专业医学文本的晦涩难懂,医学科普文本通俗易懂,用词较简单、句式较平易,其目的是向大众传播正确、科学的知识。因此,文本的可读性至关重要,译者在翻译时应着重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对于其中影响读者阅读习惯的特定表达进行灵活“不译”。

一、什么是“不译”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使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如增译、直译、意译等。而对于“不译”是否能被看作一种翻译方法,国内人士对此看法不一,直至现在它仍然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定义。

杜争鸣(2000)认为“不译”等同于“零翻译”(zero translation),就是单纯不翻译原语的意义,译者可以使用音译法模仿原语或是照搬原语的形式。沈民瀚(2000)认为,“不译”是基于直译的一种无奈表达,简而言之,“不译”就是通过形译和音译的互动,将一个不同形式的新词,不加变动地直接吸纳入目标语,如NBA球星、MBA课程等。崔学新(2006)认为,“不译”是一种省力的翻译手段,即把无需翻译的英语人名、单词词组、缩略语、句子等形式借用到汉语语体中,因此,与其说“不译”是不可译,不如说是译者对于原文本的一种灵活处理。覃军(2018)则认为,“不译”顾名思义就是不翻译,而不翻译可以延伸为对由于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句法差异而导致用减译法或音译法来处理,“不译”因未涉及翻译过程,应归属为一种非翻译策略,具体指译者选择性地故意省去不译。的确,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但首要因素是如何用目标语真实、完整地再现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信息。而考虑到医学科普文本的目的是向大众传播医学成果,普及科学知识,因此,译者在翻译这类文本时应客观看待,灵活处理“译”与“不译”的问题。

“不译”虽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可简要分两种情况:通过形译或音译的方式将源语直接纳入目标语;译者主观性地故意省去不译。

二、翻译中的不译现象

“不译”作为一种翻译技巧,并不代表不能翻译,而是与翻译相较不译更加合适。早在翻译佛经时,大唐高僧玄奘就曾提出“五不翻”策略,即对秘密语、多义词、译入语文化空位词、得到认可的音译词、神圣的词语这五类词汇进行特殊处理(田旭2011)。如“般若”(bō rě)一词是由梵语 Prajna音译而来的,意思为“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但若单纯将其译为“辨识智慧”,则少了原语的神圣之感;“迦楼罗”(jiā lóu luó) 也是由梵语音译而来的,代指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巨鸟,因其属于印度特有文化,所以在翻译时最好保留源语或对其进行音译,但古代佛教徒认为它的食蛇属性与中国的“鲲鹏”并无二异,于是将这两者混合译为“大鹏金翅鸟”(方广2006)。梁启超(2009)在《佛典之翻译》中说:“翻译之事,遣词既不易,定名犹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易以汉语,则内容所含之义,差之以毫厘,即谬以千里。折中两者,最费苦心。”

即使在现代,这种不译为宜的例子也比比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许多新兴词汇不断涌入,如“CD”“DVD”“GPS”“APP”等,这些“不译”出现在各种报刊和媒体,使用人数和频率较高,因此在翻译时就没有必要对应译为“激光唱片”“数字多功能光盘”“全球定位系统”“应用程序”等,直接使用其源语表达即可。因此,到底“译”还是“不译”“怎么译”都是需要译者仔细斟酌的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目的语读者和原语读者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要注意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解决由这种差异所造成的问题,使翻译得以顺利进行。

三、医学科普图书中的不译

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是译者在翻译时考虑的因素之一。相较于晦涩难懂的专业医学文本,医学科普图书通常采用易于被大众理解的书写和表达方式,具有可读性强、术语较少、趣味性强等特点。因此,译者在翻译医学科普文本时,会优先考虑目标语读者,对缩略语、敏感表达、口语化表达、冗余信息进行适当不译。下面,以《大脑的一天:掌控你的生命节律》为例,探究在医学科普文本中,译者如何灵活使用不译,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文本简洁、明了的特点。

文章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yxllysj.cn/qikandaodu/2021/0708/902.html

上一篇:医学科技论文中常见统计学问题分析及建议
下一篇: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