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传统艺术智慧的现代转化评艺术辩证法中国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7 04: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艺术辩证法——中国智慧形式》一书于2002年初版,此后十年间多次再版,这诚属中国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奇迹。该书以“辩证法”为纲线,致力于构建中国传统艺术智慧的理论体系,

《艺术辩证法——中国智慧形式》一书于2002年初版,此后十年间多次再版,这诚属中国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奇迹。该书以“辩证法”为纲线,致力于构建中国传统艺术智慧的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艺术智慧的现代转化意义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这部著作的特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爬梳一下当前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的诸种症候。

一、当下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的三种症候

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之后,构建中国自己的艺术学理论成为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要紧之务。然而构建中国自己的艺术学理论又面临着多重困境。首先,在艺术学升格为独立门类之前,艺术学理论长期附庸于文学、哲学、美学或以门类艺术理论呈现。一些学者常常将艺术学理论简单等同于文学、哲学、美学的附属品,直接照搬文学、哲学、美学理论。也有学者将艺术学理论等同于门类艺术理论,将前人门类艺术理论复制后移花接木为艺术学理论,这导致艺术学理论存在的合理性和独立价值遭到质疑。其次,在国内学界蛰伏着崇洋的潜规则,对西方理论引介和阐释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对中国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与西方著述在中国语境中不断得到阐释、创新相比,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论话语常常面临着“缺席”或者说是“失语”的困境。在人们的印象中,西方艺术理论属于现代的,且在不断成长中,而中国艺术理论话语则似乎止步于王国维、宗白华。①现代以后西风压倒东方,中国自己的艺术理论在哪里,一片茫然!再次,中国传统艺术智慧以短论骈句形散见于各门类艺术点评中,重经验轻理性,重体悟轻体系,重形象少抽象,且纷繁庞杂。这给提炼概括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很难像西方艺术理论那样上升到理论体系的高度。

第一种症候关涉艺术学理论的定位与疆界问题。在与文学、哲学、美学、门类艺术的互相牵扯中艺术学自身位置该如何摆放呢?艺术学理论首先应当是独立自足的。周宪在《艺术理论的三个问题》中提出了艺术理论的“居间性”特点,指出其是“同时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运动的知识系统。向上则进入哲学思辨领域,向下则延伸进各门艺术的肌理之中”。[1]8美学是从社会学、哲学层面把艺术作为审美对象来研究,在这里可以归入到艺术哲学层面。文学本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其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太过强大,反客为主,可归类于门类艺术形态。艺术学理论的“居间性”的优势是“上天入地,出入自由”。它攀仰艺术哲学的贵族高度,此谓“上天”。它还接壤艺术创作的地气,解决艺术生产创造的实际问题,此谓“入地”。所谓“出入自由”,指的是艺术学理论还能在艺术哲学与具体的艺术实践之间形成互动互文关系,具体的艺术现象和艺术难题向上可以被带入到艺术哲学层面,向下可以探入到艺术实践一般问题中,与艺术哲学遥相呼应。周宪提出的艺术学理论的“居间性”特点表明了艺术学处在艺术哲学与门类艺术之间的过渡地带,说清了艺术学理论与文学、哲学、美学、门类艺术理论的区别,也为其独立自足性找到了学理依据。

第二种症候关涉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的中国话语问题。中西方艺术理论传承于不同的哲学认识论体系。如在主客体关系的认知中,中西方都秉持主客体辩证逻辑,但西方哲学认识论以主体和客体的对抗关系及双方的对抗性统一为基调,而中国哲学认识论中却是以主客合体关系为基调。虽然西方艺术学经历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诞生出眼花缭乱的各种流派论说,但基因里这种主客体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很难改变。而在中国传统智慧中,“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便是中国早期先人对主客合体思维模式的生动表达。所以,中西方艺术理论以任何一方代替另一方,不光对于中国艺术学建设来说是不可取的,就是对于世界艺术学科的认知也是不完整的。我们说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在现代以后的“缺席”“失语”或“止步”,一是指现代以后的艺术批评西方压倒东方,在西方话语的强势围攻下东方话语生存空间日趋逼仄;二是指现代以后的中国艺术理论往往重复古人论说不见创新,对阐释现代以后的文艺现象力不从心。中国话语的“缺席”“失语”“止步”,不是中国没有自己的艺术理论的问题,而是现代以后中国传统艺术智慧未像西方艺术理论那样得到现代转化的问题。建设中国自己的艺术理论,我们还是需要回到传统艺术智慧中,通过现代学术思维去构建新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权力。

文章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yxllysj.cn/qikandaodu/2021/0307/797.html

上一篇:丹田机体上下轴线对称的生命信号流系统的汇点
下一篇:中国艺术理论的继往开来与现实思考改革开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