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探航”30年了。本不想用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旅程此类的比喻,也不想用大海航行一类的形容,但还是用了,因为这是由“教海探航”本身的意蕴所决定的。这里用得着现象学理论,因为,“教海探航”已成为一种现象,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只停留在现象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现象学,也意味着要向上飞扬和向下沉潜。30年后的今天,对“教海探航现象”意义的开发,更有独特而普遍的价值。
之于我,“教海探航”还有特殊的意义。“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创始之初,我正在江苏省教委从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是这项活动的参与者、见证者。至今在我脑海都有深深的“教海探航”记忆,鲜明,灿烂,温暖。当我翻看30年来“教海探航”材料时,看到那一张张略显发黄的照片,那一张张青年教师的青春脸庞,那一段段熟悉的文字,心里荡起了涟漪。看来,“教海探航”不只是属于青年教师的,也是属于我们大家的,它是江苏教育的一座富矿,有待持续深度开发。这也应是“教海探航现象”带给我们的共同责任。
作为一种现象,是由其内在价值与意蕴所支撑的。对于现象的研究,一如哲学家尼采所说,“世界的价值位于我们的解释中”,而我们应该“学习如何看”。“教海探航”,一个伟大的隐喻,我们究竟看到什么了呢?
一、在“教海探航现象”的背后:宏阔的背景
“教海探航”是《江苏教育》杂志的一项征文活动,创办于1989年。1988年底,编辑部在分析了办刊的情况和江苏教育发展现状之后,决定开展一项面向青年教师的征文活动,目的有二:锻炼教师、培养作者。这是一次正常的工作讨论,是一项略带偶然性的决定。之所以后来成为一项影响持续、深远的活动,是有深刻背景的。
1988年,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10个年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历史翻开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因为我们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让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当然也体现在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成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题和战略任务,而这一切都得依靠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了战略重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领域都在开拓、探索,教育媒体也不例外,“教海探航”正是开拓、探索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偶然中有必然:看似一项小决定,却映射出大时代的色彩;看似不经意的决定,却在时代精神照耀下成为一种教育改革的自觉追求。
改革开放40年了。“教海探航”30年,是追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完全可以说,它是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一艘前行的教育之舟。正是因为此,“教海探航”是有大视野、大格局的,是能走得远的。今天,我们纪念“教海探航”30年,就是纪念改革开放,就是表达我们的心愿:感恩伟大祖国,感恩伟大时代。
二、在“教海探航现象”的上空:高扬的价值主旋律
年轻教师需要有满满的正能量,教育改革需要高扬价值主旋律。正能量在哪?我们可以把30年来历届“教海探航”的主题作个梳理,可发现其主旋律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是对实现义务教育的追求。从1996年开始,直至2000年,征文活动的主题都围绕“巩固、发展初等义务教育”,是对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对以法治教的理解与行动实践。
二是对素质教育的追求。江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直抵教育的核心,“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赫然成为征文的主题。而素质教育体现在以人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具体主题上。“教海探航”,探的是教育的真义与规律。
三是对课程改革价值意义的追求。从2003年开始,“教海探航”一直以课改为主题,促进课程理念的提升和课堂教学改革,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基础是不可超越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四是对“苏派”教育的研究与追求。“苏派”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文化形态,“苏派”研究的本质是人的研究,是江苏教育风格的研究,其价值在于全球化背景下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保护,对教育独特性的保护、发展。
这些主题都具有时代性,既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又是以使命为导向的。使命导向下的“教海探航”,在海面上升腾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耀着教育,照耀着校园,照亮了大海的海面,照亮了教师们的心灵。
文章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yxllysj.cn/qikandaodu/2021/0302/780.html
医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医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医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医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医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