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多维度思考中国艺术理论体系 ——“艺术理论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30 02:5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7年11月24至26日,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艺术理论的中国视角”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筹备会在东南大学召开。作为第十三届全国艺术学

2017年11月24至26日,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艺术理论的中国视角”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筹备会在东南大学召开。作为第十三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本届会议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联合承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文艺评论》杂志、《艺术百家》杂志、《民族艺术》杂志共同协办。

本届会议主题为“艺术理论的中国视角”,具体分设四个议题: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文献的挖掘与现代阐释、域外学者视野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西方艺术理论对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融通生成。会议开幕式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主持,东南大学副校长周佑勇教授、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庞井君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筹)会长彭吉象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谢建明教授分别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百余所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2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会议。

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主席仲呈祥先生高度强调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要性,认为是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与人民、与经济、与政治、与社会、与生态关系的辩证阐释与科学总结,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坚决践行习近平文艺思想,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需要,事关国运兴衰、国家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庞井君主任基于时代发展与社会转型下人类精神结构所面临的困惑,从社会价值论的高度重新认识和把握审美艺术的本质,认为科学认知、宗教信仰及审美艺术三个板块的平衡和谐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面对当前三个板块失衡的挑战,应特别重视审美艺术的力量,而中华传统美学更具独特优势。

一、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文献的挖掘与现代阐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探讨艺术理论的“中国视角”,首先必须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文献资源进行挖掘,并从多重角度予以现代阐释。该议题备受学界关注,参会论文数量占据首位。

1.传统艺术理论文献挖掘与理论阐释

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认为,整理研究历朝历代的艺术学文献资料意义重大,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探寻中国艺术精神大有裨益。河南大学张自然副教授认为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文献的鉴别与运用应遵循先征实后课虚的原则,从鉴别文献真伪、校勘文字正误,到文本细读、内容分类、考辨源流、发挥联想等方面对文献做出符合原意的解读与阐释。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倡导建构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之当代阐释话语体系,认为这与学术自立密切相关,一方面彰显出学术话语体系与整个时代学术面貌和走向的契合度,另一方面体现出理论自身建构的历史脉络与创新,可获得内在和外在的沟联与借鉴。东南大学徐子方教授对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发展作了梳理,认为古人虽不擅长逻辑严密的理论建构,但历代丰富的艺术理论却蕴含着深邃的理论思考,上古时期的艺术理论分属诸子美学;中世时期门类艺术理论分别获得发展;近古时期艺术理论由分而合,趋于成熟,尤其是刘熙载《艺概》综合贯通不同门类艺术,堪称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经典之作。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对中国的美育传统及其对艺术教育的启示进行阐释,指出中国的美育传统实质上是人格教育,儒家倡导礼乐并举,注重诗教乐教,并非培养艺术人才,而是通过涵养性情,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养成理想人格,这种育人原则与方法根植于“人格教育的内在性”,对当前艺术教育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南京艺术学院刘承华教授从中国艺术的表现对象出发,认为对象呈现是被不断“灌注”生命的历程,遵循着由“传神”到“写意”,再到“韵律化”的逻辑理路。

2.古代范畴、概念的考察与分析

东南大学王廷信教授对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味”的文化进行考察,提出从生活出发探究古代范畴概念的新视角,认为人的“舌”所感知的“味”在五官中的重要性,缘于食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中国饮食对“味”的讲求,古人从“物”之味到“意”之味,再到“艺”之味,常用“体味”“体悟”,其中关涉对事物的评判以及艺术批评的方法,从“味形”到“味象”,由“品”而“格”,体现了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艺术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山西师范大学梁晓萍教授通过考察庄子审美之“游”来审视中国艺术精神,认为庄子的无待之游启迪了中国艺术精神的超功利性特征,齐物之游塑造了中国艺术家超越主客观对立的思维方式,即使在全球化的当代,庄子审美之“游”仍具有生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秦佩对古代“风”的艺术观念及美学内涵进行阐释,认为“风”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气”论哲学在艺术世界的具体呈现,在“气”由哲学概念转向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范畴的过程中,“风”的象征意味逐渐明朗化,进而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

文章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yxllysj.cn/qikandaodu/2020/0930/539.html

上一篇:中国传统艺术智慧的现代转化 ——评《艺术辩
下一篇:“加油”添动力“蓄力”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