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做一个慎独之人——自育自学理论在《品德与社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1 10: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何炳章先生的教育专著《从教育原点出发》,其核心观点“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笔者在通读《从教育原点出发》后,在思品课上进行实践,

何炳章先生的教育专著《从教育原点出发》,其核心观点“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笔者在通读《从教育原点出发》后,在思品课上进行实践,并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融进一些新的想法,提出一些浅见。 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高度自觉、严于自律。一个懂得自育的人,其实就是一个慎独的人。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程设计,引进自育自学理论,让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提升自身品德与修养,养成自育习惯,逐步成为一个慎独之人。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生活中、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这种观点与何先生的自育自学观点不谋而合。尽管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但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静止的材料。其实在《品德与社会》教材给教师提出的要求中就提到,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教程。这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供学生探讨、解决,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并以此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学生的头脑里,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中。 1.创设多样化讨论,在探究中自育,谋求慎独 《社会文明大家谈》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如何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养成自育习惯呢?我先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哪些是不文明的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找不文明的现象,随机采访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在大街上、社区、学校发现的文明和不文明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评论。同时,我在学校找到一处小树林,这里满是学生吃早点随手扔的垃圾袋。我把它们拍成图片,在班级展示。学生看到这熟悉的场景,开始时极力否定那些垃圾不是自己扔的,都把责任推给别人。我说:“老师也认为,垃圾不是咱们班的孩子扔的,但你们看到后,有谁主动捡起垃圾或者上前去制止吗?”学生都摇摇头。停顿几分钟,我知道他们都在思考,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责任”。课后,我再去那片小树林的时候,看到孩子们正在捡那些垃圾袋,不久之后,小树林又恢复了原先的美丽。教师的有意识引导,让学生学会自育,这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2.创设情景生活化,寓教于乐,谋求慎独 尊重他人的隐私,是现代人有教养的体现。学习《生活中的一米黄线》时,我先让大家讨论生活中看得见的一米黄线,引导学生了解银行取款、机场安检的作用,让学生四人一组,编情景剧,让学生体验现实中的一米黄线。同时设计一组学生在一米黄线后,另一组则在黄线前。课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可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在学生叙说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学生通过表演,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经验。 教师此时再适时引导,生活中既有看得见的黄线,还有看不见的黄线,比如“当别人打电话时”“超市付款时”等,我们也应该有一米黄线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如自己的年龄、家庭收入、家庭成员状况,打听别人的隐私是很不礼貌的做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生活中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我又编了一个情景剧,内容是两个学生在路上互相探听对方隐私闹了矛盾的小故事,通过在班里表演,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学生也自然进入了一种自我学习的状态。 3.比较、感受、体验,使命感、责任感提升,谋求慎独 怎样让学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关注祖国的变化和发展,自觉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这是思品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学习《腾飞的祖国》这一章节,我的教学设计以体验为主,通过新旧社会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四次对比,以小见大,点燃孩子体验的感情火花,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的道德认知中去,从而形成爱国的道德情感,将其通过“生活体验”落实到爱国的道德行为实践中,自觉地成为慎独之人。 第一次对比。在教学中,我通过播放北京申奥成功录像使学生喜悦的情感萌生,在已经萌生喜悦的情感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入旧中国国力衰败而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资料汇报中,让学生自觉地通过这一喜一怒的对比中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得出“新中国让中国人站起来的自豪感”的认识。接着用说、唱的形式,进一步促情。播放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获奖的图片,同时穿插1936年和1948年中国代表队困顿他乡,所有比赛一无所获的场面,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国家强盛,体育才能立足于世界。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这是第二次对比。 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稳定的力量。我在第三次对比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育自学能力,学生自己编历史剧,以演促情,再次强化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情感转化并升华。这样的体验效果远远大于空洞的、干瘪的灌输与说教。最后一次对比开展“国事论坛”,以论促情,同学们把品德规范中的“理”与相应的内心的“情”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观,其爱国品德自然形成,也慢慢成为慎独之人。 4.走出校门,研学路上品德提升,谋求慎独 孔子55岁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带着弟子到各国周游14年,以求仕用,进行政治活动,虽然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在路上的思考,对我们今人是有很大的启发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学校在“研学季”带领学生到安庆“五千年文化博览园”参观,这是一次将课堂搬到社会中体验学习的好机会。 安庆文博园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在两公里的走廊以等比例将华夏五千年文明按朝代更迭,以代表性的艺术、科技、名人为表现内容,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延伸到明清时期。一路走来,所有师生都被灿烂辉煌的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厚重所震撼,深切地领悟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孩子们也通过游览千年园林,穿越历史,观看秦始皇兵马俑、烙画馆、四大名著馆、小长城等地开阔了眼界。我事先告诉学生带着自己想要了解的重点去观看,在与导游交流过程丰富自己学习的内容,最后通过研学笔记或手抄报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比如研学笔记《我看圆明园的毁灭》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抒发爱国情怀;手抄报《安庆的历史》《文字的起源》《我爱读名著》《神奇的烙画》等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爱国之情是那样真挚,不做作。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通过参观、参与和体验,培养了健康快乐的心态,养成了开朗活泼的性格,拓展了开阔的视野!爱国情怀交融其间,入脑入心,润物无声地完成了自我教育。 《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新课标中也一再强调,让道德教育回归并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世界。一位智者说,价值观是很大的道理,但大道理就存在于日常可见的各种小事中。对少年来说,掌握正确的价值观要从小事做起,要从学习做人开始。在生活中师生共同合作、体验,养成自育自学的好习惯,让每一个孩子学会自育,成为能慎独之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 何炳章先生的教育专著《从教育原点出发》,其核心观点“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笔者在通读《从教育原点出发》后,在思品课上进行实践,并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融进一些新的想法,提出一些浅见。 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高度自觉、严于自律。一个懂得自育的人,其实就是一个慎独的人。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程设计,引进自育自学理论,让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提升自身品德与修养,养成自育习惯,逐步成为一个慎独之人。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生活中、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这种观点与何先生的自育自学观点不谋而合。尽管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但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静止的材料。其实在《品德与社会》教材给教师提出的要求中就提到,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教程。这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供学生探讨、解决,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并以此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学生的头脑里,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中。 1.创设多样化讨论,在探究中自育,谋求慎独 《社会文明大家谈》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如何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养成自育习惯呢?我先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哪些是不文明的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找不文明的现象,随机采访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在大街上、社区、学校发现的文明和不文明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评论。同时,我在学校找到一处小树林,这里满是学生吃早点随手扔的垃圾袋。我把它们拍成图片,在班级展示。学生看到这熟悉的场景,开始时极力否定那些垃圾不是自己扔的,都把责任推给别人。我说:“老师也认为,垃圾不是咱们班的孩子扔的,但你们看到后,有谁主动捡起垃圾或者上前去制止吗?”学生都摇摇头。停顿几分钟,我知道他们都在思考,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责任”。课后,我再去那片小树林的时候,看到孩子们正在捡那些垃圾袋,不久之后,小树林又恢复了原先的美丽。教师的有意识引导,让学生学会自育,这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2.创设情景生活化,寓教于乐,谋求慎独 尊重他人的隐私,是现代人有教养的体现。学习《生活中的一米黄线》时,我先让大家讨论生活中看得见的一米黄线,引导学生了解银行取款、机场安检的作用,让学生四人一组,编情景剧,让学生体验现实中的一米黄线。同时设计一组学生在一米黄线后,另一组则在黄线前。课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可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在学生叙说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学生通过表演,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经验。 教师此时再适时引导,生活中既有看得见的黄线,还有看不见的黄线,比如“当别人打电话时”“超市付款时”等,我们也应该有一米黄线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如自己的年龄、家庭收入、家庭成员状况,打听别人的隐私是很不礼貌的做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生活中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我又编了一个情景剧,内容是两个学生在路上互相探听对方隐私闹了矛盾的小故事,通过在班里表演,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学生也自然进入了一种自我学习的状态。 3.比较、感受、体验,使命感、责任感提升,谋求慎独 怎样让学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关注祖国的变化和发展,自觉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这是思品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学习《腾飞的祖国》这一章节,我的教学设计以体验为主,通过新旧社会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四次对比,以小见大,点燃孩子体验的感情火花,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的道德认知中去,从而形成爱国的道德情感,将其通过“生活体验”落实到爱国的道德行为实践中,自觉地成为慎独之人。 第一次对比。在教学中,我通过播放北京申奥成功录像使学生喜悦的情感萌生,在已经萌生喜悦的情感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入旧中国国力衰败而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资料汇报中,让学生自觉地通过这一喜一怒的对比中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得出“新中国让中国人站起来的自豪感”的认识。接着用说、唱的形式,进一步促情。播放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获奖的图片,同时穿插1936年和1948年中国代表队困顿他乡,所有比赛一无所获的场面,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国家强盛,体育才能立足于世界。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这是第二次对比。 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稳定的力量。我在第三次对比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育自学能力,学生自己编历史剧,以演促情,再次强化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情感转化并升华。这样的体验效果远远大于空洞的、干瘪的灌输与说教。最后一次对比开展“国事论坛”,以论促情,同学们把品德规范中的“理”与相应的内心的“情”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观,其爱国品德自然形成,也慢慢成为慎独之人。 4.走出校门,研学路上品德提升,谋求慎独 孔子55岁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带着弟子到各国周游14年,以求仕用,进行政治活动,虽然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在路上的思考,对我们今人是有很大的启发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学校在“研学季”带领学生到安庆“五千年文化博览园”参观,这是一次将课堂搬到社会中体验学习的好机会。 安庆文博园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在两公里的走廊以等比例将华夏五千年文明按朝代更迭,以代表性的艺术、科技、名人为表现内容,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延伸到明清时期。一路走来,所有师生都被灿烂辉煌的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厚重所震撼,深切地领悟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孩子们也通过游览千年园林,穿越历史,观看秦始皇兵马俑、烙画馆、四大名著馆、小长城等地开阔了眼界。我事先告诉学生带着自己想要了解的重点去观看,在与导游交流过程丰富自己学习的内容,最后通过研学笔记或手抄报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比如研学笔记《我看圆明园的毁灭》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抒发爱国情怀;手抄报《安庆的历史》《文字的起源》《我爱读名著》《神奇的烙画》等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爱国之情是那样真挚,不做作。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通过参观、参与和体验,培养了健康快乐的心态,养成了开朗活泼的性格,拓展了开阔的视野!爱国情怀交融其间,入脑入心,润物无声地完成了自我教育。 《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新课标中也一再强调,让道德教育回归并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世界。一位智者说,价值观是很大的道理,但大道理就存在于日常可见的各种小事中。对少年来说,掌握正确的价值观要从小事做起,要从学习做人开始。在生活中师生共同合作、体验,养成自育自学的好习惯,让每一个孩子学会自育,成为能慎独之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

文章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yxllysj.cn/qikandaodu/2020/0911/509.html

上一篇:教学生做慎思笃行的人
下一篇:提升品质:让教学从有效走向长效